首页 > 中医保健>药酒之起源

药酒之起源


药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,是我国传统酒文化的精华组成部分。在我国古代,酒曾被视作一种药物,除了作为饮用品外,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以来治疗疾病。班固在《前汉书》中就称酒为"百药之长"。酒是用谷类和酒曲酿制而成,其气剽悍而质清,味甘辛而性热,无毒,具有温通血脉,益脾暖胃,开结化瘀,利筋骨,舒关节,润皮肤,去寒湿等功效。较早的药酒配方中,所用的药物的味数是比较少的,多是一酒一药。随着医药的发展和人们对药酒认识的不断积累,药酒中配入药料的味数逐渐增加,并形成一定的配方或"秘方";,同时也出现了对药酒的文字记载。

商代甲骨文中有"鬯其酒";,"鬯";,据班固注解:"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";,这可能是目前最早的的用中药制酒的记载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"五十二病方";记载了30多首内服或外用治疗疾病的酒药方,用以治疗痈疽蛇伤疥疮瘙痒等病。这表明在商代已有药酒出现。

西周时期,已有较好的医学分科和医事制度,设"食医中士二人,掌和王之六食、六饮、六谱……之齐(剂)"。其中食医,即掌管饮食营养的医生。六饮,即水、浆、醴(酒)、凉、酱、酏。由此可见,周朝已把酒列入医疗保健之中进行管理。汉代许慎在(说文解字)中,更明确提出:酒,所以治病也,《周礼》有"医酒";。说明药酒在周代的运用确也相当普遍。
先秦时期,中医的发展已达到了可观的程度,这一时期的著名的中医药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中已有专述药酒疗法的"汤液醪醴论";篇,论述了酒剂与防病治病的关系,如"经络不通,病生于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药";"邪气时至,服之万全";"疾在胃肠,酒醪之所及"等。 医学代表著作《黄帝内经》,对酒在医学上的作用,做过专题论述。

汉代,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,药酒便渐渐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,其表现是临床应用的针对性大大加强,所以其疗效也进一步得到提高,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收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二十五个医案,这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医案记载,其中列举了两例以药酒治病的医案,一个是济北王患"风蹶胸满";病,服了淳于意配的三石药酒,得到治愈。另一个是茁川有个王美人患难产,淳于意用莨菪酒治愈,并产下一婴孩。

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圣张仲景在应用汤药治病时,也常根据疾病的需要,在方剂中加入适量的酒。《伤寒杂病论》中还记有红兰花酒麻黄醇酒汤栝楼薤白白酒汤等方剂,有的是以药制酒,有的是以酒煎煮药物,或用酒和水混煎药物,借酒力以加强药效,达到治病目的。

隋唐时期,是药酒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,记载最丰富的数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,共有药酒方80余首,涉及补益强身,内、外、妇科等几个方面。

晋唐之后,药酒发展更为成熟,几乎所有的方剂书、本草书籍以及医类丛书,都有药酒专篇,收载各种用以疗疾防病的药酒,以及制作药曲、药酒的方法。

宋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书籍《太平圣惠方》中对药酒的专篇论述就有6个篇章。元代太医忽思慧所著的《饮膳正要》是一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食疗专著,该书从食疗的角度记录了10余首具有较好滋补保健作用的药酒方。

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各药条目的附方中,共收载了200余首治疗各种疾病的药酒方。如屠苏酒由大黄、桂枝、拔契、桔梗、防风、蜀椒、乌头、赤小豆等药物所制成,据传此酒为汉代华佗所创制,至今在我国和日本的民间都有正月初一饮此酒用来防瘟疫,祛病邪的民俗。又如薏苡仁酒,用上好薏苡仁粉同面、米酿酒,具有祛风湿,强筋骨,健脾胃的作用。其它还有菊花酒、地黄酒、枸杞子酒、黄精酒等等。

近年来,研制开发药酒新产品成为热点,随着中医和西医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,新型药酒产品不断涌现,以现代病名为治疗内容的药酒如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的扩宫药酒,避孕和抗着床用的避孕药酒,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银杏叶酒,治疗囊虫病的囊虫灵,抗骨刺药酒等等,反映了中国药酒在近期新的发展。如琼浆补液(人参、鹿茸、灵芝、冬虫夏草、淮牛膝、雀脑等)、参杞酒(人参、党参、枸杞、熟地、当归、山药、山茱萸等)、杞圆酒(枸杞、桂圆肉等)、木瓜酒(木瓜、牛膝、当归、狗脊、桑枝等)、蛤蚧大补酒(蛤蚧、鹿茸、黄芪、党参、锁阳等)、鹿寿酒(鹿寿草、黄精、五加皮等),以及龟鳖酒、苁蓉酒、清宫大补酒、当归童鸡酒、鹿龟酒等等。

药酒的发展,不仅逐渐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,并且打入了国际市场,博得了国际友人的欢迎。我们相信,在不久的将来,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历史悠久的,又符合现代科学水平的中国药酒,必然和整个中医中药的发展一样,为人类的健康长寿,作出新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