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医理论>经络学说

经络学说


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、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联系,均需通过经络的运输传导和联络调节得以实现,从而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。

经络学说,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、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、形体官窍、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学说,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自《黄帝内经》经络学说形成以来,历代医家结合自身的实践,不断予以补充、整理和完善。经络学说与藏象、精气血津液等基础理论相互辅翼,成为中医阐释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理论基础,并对临床各科,尤其对针灸、推拿、气功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。

经络的概念

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,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,联络脏腑肢节,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。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线,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,且有一定的循行路线。络脉是经脉的分支,有网络之意。络脉深浅皆有,但大多循行于较浅部位,有的还浮现于体表。络脉纵横交错,网络全身,无所不至。

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,遍布全身上下内外,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联络网,将人体五脏六腑、肢体官窍、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,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话劫的正常进行。

经络学说的形成

  1.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
    古人通过直接观察法,对血脉、筋肉、骨骼和内脏及其相互关系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,这为经络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  2.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
    临床实践中发现,当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,在体表相应的部位可出现一些病理现象,如压痛、结节、皮疹、色泽变化等异常反应。例如,肠痈(西医称为阑尾炎)患者可在阑尾穴处找到压痛点。
    脏腑有病,按压体表相应部位,体内病痛也随之缓解。以此推论,体表与体内应有一定的联系通路,这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。
  3. 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推理
    针剌腧穴时,患者会出现酸、麻、胀、痛等感应,称为"针感"或"得气"。这种感觉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向远部传导。在气功养生术中,当练功者意守丹田时,往往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的路径流动。这种感应和传导是经络学说形成的重要依据。
  4. 腧穴功效的总结
    古人在对穴位的主治作用进行整理分类、归纳分析时发现,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。据此推测,这些腧穴之间必然通过某些特殊途径进行着联络。这对于经络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。